查看原文
其他

历史书深入人心的插图删了?错了!

董子凡 博物 2023-10-14

最近看到网上热议这么一件事儿,有网友发现,在七年级上册历史书关于早期人类的章节中,这幅深入人心的插图被删除——




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类逐渐站起来的过程?!

图源:小红书@几盏灯


被删除肯定是因为不妥,那这张图的不妥到底该怎么解释呢?是像网友说的“把你的兄弟姐妹都画成你爸妈了”“不是进化的关系是互相吃的关系”吗?重新配一张图该是什么样的呢?


15种“人”?你们什么关系?


这幅插图诞生于1965年,是美国自然历史画家鲁道夫·扎灵格(Rudolph F. Zallinger)为《时间生命》杂志出版的一本叫“早期人类”的图书创作的插图。原图名为《进步的行进》(March of Progress)


扎灵格原本就反对出版商将这15种早期人类按这样的顺序排版


原图上的15个侧影,全部是真实的科学发现,囊括了当时发现的几乎所有“人类化石”种类。从左到右分别是:上猿、原康修尔猿、森林古猿、山猿、腊玛古猿、南方古猿、傍人、高等南方古猿、直立人、早期智人、梭罗人、罗德西亚人、尼安德特人、克罗马农人、现代人。


但他们并不是线性进化的,而是混乱交错的,在时间序列上也并不是连续的。距今200多万年前,最早的“人属”(Homo)成员出现在非洲。今天人属的唯一存活者,就是遍布全球、种群数量多达75亿的我们——现代智人(简称智人)。然而在此之间的漫长岁月里,却有过不少形态各异的人属成员:能人、匠人、直立人、海德堡人、尼安德特人、丹尼索瓦人……



以往主流观点认为,这些人属成员,应该划分成一个个单独的物种。越分越细之后,加起来怎么也有十几种!但越来越多的新化石、新研究告诉我们,人属成员虽然在200多万年里演化迅速,但并非像某些动物一样“老死不相往来”导致物种分化,而很可能保持着相互交流。因此如今许多研究者认为,不要把人属成员理解成界限分明的 “不同物种”,每一“种”人都只是人类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、不同方向而已。


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怎么会那么简单的线性进化就造就呢


“恐怖的直立猿”是怎么站起来的?


说起直立人,中国北京的“北京人”有在人类演化历史上享誉世界的地位。那“北京人”或者说“直立人”是我们的祖先吗?


国人熟悉的“北京人标准像”,1959年由国内古人类学家制作。该头像综合了几个性别、年龄不同化石个体的头骨特征,但没有故意让他看上去像个“中国人”。


对年纪大些的长辈来说,“北京人”这个名字很别扭——过去不是都叫“北京猿人”吗?干嘛非得跟今天的北京市民叫一个名儿。其实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,如今“猿人”这个词,几乎快从媒体和科普书里消失了。


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邢松老师介绍说,当初“北京人”以及印尼的“爪哇人”化石被发现时,是人类所知最古老、最原始的古人类化石。在当时认知下,他们被看作猿和人之间的进化缺环,中文称之为“猿人”。直到20世纪50年代,随着更多研究和新化石的发现,他们才被认定与现代人同为“人属”成员,得名“直立人”(Homo erectus)。


南方古猿阿法种(390万~290万年前);能人(210万~150万年前);直立人(200万-10万年前)


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,国内科普界也逐渐淘汰了“猿人”一词,改用“直立人”来称呼他们。全国各地的直立人化石,虽以其发现地分别称为“北京人”“蓝田人”“元谋人”“南京人”等等,但指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人。


直立人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200万年前,是已知最早走出非洲老家的古人类。从高加索山和东欧,到南亚、东亚以及东南亚群岛,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。在那个全球气候变幻不定的“冰河时代”,直立人占据了亚洲大部分温暖地区,并延续了至少180万年之久,可谓种性强韧。


直立人的头盖骨(左)厚度10~12毫米,脑容量更大的现代人头盖骨厚度平均5毫米厚(虽然脑壳不够结实但散热快)


尽管不再被当作低等的“猿人”,但在之后几十年里,直立人的明星光环却逐渐暗淡: 20世纪50年代后,非洲接连发现比直立人更古老的人类化石,让世人意识到这片大陆才是人类的最初家园;20世纪80年代后,国际上一些古人类学者认为,“北京人”等直立人可能智力不高,甚至连用火、打猎的能力都值得怀疑;1987年,基因研究又支持了“夏娃假说”——当今所有人类都源于距今7万年前的一群非洲智人。于是年代较早的直立人,干脆被踢出了人类祖先族谱,被视为彻底灭绝的演化旁支……


如今,直立人已不是古人类学的热门课题,“我们的智人祖先战胜了直立人”“北京猿人并非中国人祖先”的说法,也在各路科普书和公众号上广为流传。


那“北京人”真的不是我们祖先?


先别把话说满。在国内古人类学界,对直立人却有不同看法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星研究员表示,至少从东亚地区的化石、遗迹证据来看,古人类的演化,很可能是“连续演化附带杂交”模式:“自从直立人率先‘走出非洲’以来,东亚大地上一直有人类生存。早到的先民,很可能没有完全消失,而是与后来一批批走出非洲的人群混血、融合,成为了今天的我们。”


北京人抵抗硕鬣狗复原场景图,有使用石块、削尖的木棍的智商。绘图:张铁


“穴居铁憨憨”尼安德特人,或许是个佐证。过去他们被认为是彻底灭绝、与智人完全无关的另一种人类,但后来DNA研究表明,亚欧大陆的现代智人身上,有1%~4%的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。2008年才被命名的另一种神秘古人类——丹尼索瓦人,也把一小部分基因传给了亚洲、大洋洲的智人。虽然至今尚未从化石中提取出直立人基因,但他们曾经与其他古人类混血、并融入智人基因的可能性,仍然无法排除。


身材矮壮、化石多见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,是名气最大的早期智人,距今约3万年前才消失。2017年的一项研究认为,中国境内的早期智人“许昌人”,可能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。


“相比大多数哺乳动物,我们人类拥有更强的迁徙能力、沟通能力。因此不同地方的史前人类,应该没那么容易彼此隔绝,而是有机会相互交流、融合血脉。”


这样看来,尽管我们的主要祖先还是来自非洲智人,但要说“‘北京人’不是我们的祖先”,恐怕也过于绝对了。我们对我们祖先的研究还任重道远。



撰文 | 董子凡

部分图片 | 图虫创意

微信编辑 | 赵之遇

本文原载于《博物》杂志2019年12月刊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